跨境贸易“微信”SWIFTmanbetx万博是怎么回事?
SWIFT的底层驱动是全球化趋势,其本质是国际贸易、电信技术、银行&金融服务三个领域和需求融合的结果,其缘起则是一小撮跨国银行想抓住全球化过程中新机会。
(1870-1914)国家与国家期间的资本流动是自由的,两次世界大战对金融行业造成很大影响,给国家之间的贸易造成了很大的阻碍。二战后,跨国商业公司崛起,以及它们本身的全球扩张的需求,以及融资需求
(1970年AirBus融资10亿美元),都推动了SWIFT等类似国际贸易组织的兴起,而很多欧洲国家之间交易在欧元出现之前(1999)都是跨货币跨境支付,所以欧洲对SWIFT这类机构天然拥有更强的需求,他们早期成立了EBIC,其股东成员实现内部低成本支付。从技术角度来看,1866年跨大西洋海底电缆打通后极大便利了欧洲和美国通信,而打字机的流行则催生了Telex
(1933,德国),类似初期的传真机,此后法国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迅速跟进,telex基于电话线等现有电信基础设施,其订阅用户很快超越了电报,到1957年Telex连接了19个欧洲、18个拉丁美洲、非洲、美国和加拿大,有3万家订户
(此后增加到100万),Telex其后15年一直垄断了跨境支付通信领域。然而Telex通信有三大缺点,其一是贵和慢,一次跨境支付可能要交换10次信息,其每秒通信速度只有8个bytes,且提升空间有限,本质是通信效率低;其二是验证麻烦,而且需要很多人工
(进一步贵);此外,其格式完全自由,这导致不同机构之间缺乏标准,这极大降低通信效率,增加错误率和成本。
1960年代末期,金融行业开始孕育一个专用的国际贸易支付系统的想法,采用私有网络可以保证安全性和可拓展性,此外行业需要对通信的格式和标准形成共识。当然,这种想法孵化了很多类似机构,在欧洲,基于EBIC和ABECOR成立了MSP
(SWIFT前身),但此时行业并未形成普遍共识,比如Citi就在开发自己的通信标准。1971年,MSP请了咨询机构来解决成立核心问题,比如总部建议设立在比利时布鲁塞尔,因为稳定社会和监管,且被定义为“以社区中心”,在核心组织形态上有两个选项,其一是Cooperative Society
(一家美国的计算机服务商)作为技术服务提供商,为其打造私有网络系统。SWFIT的成功并不是必然,尤其其身份是国际组织,每一次交流会议每个参与国家都想唱主角,就在其发布同年,Citi推动了自己的类似通信标准MARTI,并且强制要求其合作方接受,如果不接受就选择不交易。MARTI这种强硬态度反而使得很多银行倒向SWIFT,1975年,其拥有270个会员。1977年,SWIFT发送了第一条信息,同年MARTI系统宣布关闭。
相比于Telex,SWIFT系统首先是更快,信息传递仅仅需要一分钟,且完全自动化格式不需要人力参与;其次是便宜,传统telex一笔支付费用达到13美元,SWIFT则只需要0.5美分;再次SWIFT能够处理交易量远大于telex;安全性,SWIFT拥有额外安全验证系统;标准统一,所有通过SWIFT系统信息都需要遵守一样的标准。合作+竞争一直是SWIFT的特色,虽然不同银行在国际贸易这个场景是竞争关系,但大家也懂得只有合作才能共同做大蛋糕,这是SWIFT存在的基础。截至2015年,SWIFT连接1.1万家机构,来自超过200个国家。
(跨境支付的微信),是中间重要一环。作为通信消息运营商,本质上获得了制定通信标准的能力,其中应用最多的是SWIFTNet
(基于IP的通信系统)的 MT标准,截至2013年4月,49.3%的SWIFTNet信息和支付有关,44%和证券有关。SWFIT底层组织是Cooperative society,其核心利益归属其股东,股东又是其初始成立的银行成员,使用SWIFT越多的银行话语权就越大,股东结构三年一换
(董事会权力很大),6个最大的份额国家每个提名2个董事,接着10个国家每个提名1位,剩余其他国家提名剩余3位
(收入来源),所以SWIFT整体运行理念是“求营利,但不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”,比如其不断降低单次通信的成本从2001年0.26美元下降到2012年0.04美元。SWIFT的成员分为两部分,认证机构可以给任何人发消息,而非认证机构只能给认证机构发消息。SWIFT内部主要有三个前台部门和两个后台部门,首先是营销,主要负责全球产品推广,其次是IT,主要负责系统每天运维;再次是金融和管理,主要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和产品定价,以及所有内部事务。
支付系统是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,而由于每次支付都不可能完全实时,其需要承诺支付的阶段
(promise to pay),一般来讲支付系统有三个基础步骤:1.验证和初始化支付,包括提交订单等;2.双方交换支付的步骤和信息,交换责任和权利;3.支付清结算。整体来看,支付系统对时间敏感
(延迟可能让人觉得钱丢了),且系统性重要,各国央行都是支付系统重要监管方,很多时候也是清结算最终执行方(也有可能是第三方)。SWIFT核心角色是帮助交易双方金融机构交换信息,其主要和上面第1,2步骤有关系,但SWIFT并不负责清结算,因此不需要运营支付基础设施。SWIFT整体在支付系统中定位如下图Y型架构所示,保证每一条通信是真实可信是SWIFT核心职责,让每一笔支付尽可能低成本和低风险。
SWIFT系统最初技术方案源自酒店、机票和军队类似通信系统,但相对于这些系统,SWIFT系统在可靠性和安全性角度有更高的要求,因此SWIFT需要开发全新的验证和密钥系统,以及安全协议,1990年代,从SWIFT I切换到II后,SWIFT可靠性维度执行五个9的标准,即可靠性做到99.999%
(不过这套新系统切换初期还是出了几次故障)。任何SWIFT系统级别改进都需要至少两位员工签字。SWIFT也是早期PKI
(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)等安全技术的采用者。由于SWIFT既不是清结算组织,也不是支付系统,所以理论上其不归央行管理,但是SWIFT主动拥抱行业监管,1998年以来G-10国家成为其活跃的监管者,比利时国家银行是其直接监管机构,主要负责监管其系统风险、机密性、安全性、可靠性等。1978年以来,SWIFT还推出了每年举办的行业合作论坛Sibos,其成为行业重要聚会和事件,其参会费用高达3200欧元,年营收超过1000万美元
(实现盈亏平衡,甚至有要独立运行想法),其成为SWIFT重要品牌宣传活动。
自动化支付需要双方通信信息拥有共同的结构化格式,且包含交易必要的全部信息,且具备可读性。制定行业标准需要这种通信格式被绝大部分玩家所接受。具体来看,标准化的标题和标准化的正文组成了结构化信息全部,任何减少人为的参与的行为都能够降低错误率,从而提升通信的效率。从标准属性来看,又分为无主标准
(SWIFT,微软的Windows等)。SWIFT的标准制定一方面考虑突破传统telex的限制,另一方面也考虑兼容telex一些标准
(既要又要),这有利于SWIFT标准被迅速采用,也对于SWIFT创新带来限制。SWIFT第一个标准是Message Type,其通信内容拥有五个区域,而其MT代码三位分别代表交易类别,团体和类型,这些看似繁琐的标准化格式极大的提升了跨境支付信息的准确性,降低了错误率。此后,SWIFT和ISO合作进一步更新了信息标准manbetx万博,形成了ISO 9362等标准,1998年开发了XML电子编程语言标准,成为最流行文档语言之一。随着标准越来越多,SWIFT后来宣布同时兼容主流的MT/MX标准,提供给客户不同成本不同选择,作为既懂技术,又懂标准的人,SWIFT从一个通信提供商跻身为核心标准制定者。
(2015年突破了3200万),其活跃用户达到1万,每年通信信息条数达到45亿,每天处理的交易总额为7.7万亿美元,接近一半美国GDP,3倍英国GDP,这些数据可以看出SWIFT的重要性。第一代SWIFT的系统1977年上线家银行机构,在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有两个交换中心,大多数信息可以在1分钟内送达。SWIFT还开发了专有硬件设备SWIFT Interface device,能够将SWIFT系统连接电报、telex等不同设备。1979年,SWIFT系统每天传递信息量突破12万条。1980年,在美国开辟一个新的中心,并且不断增加新的国家和区域。SWIFT开辟新国家的标准是基于预期的流量,其投入需要在3年回本,成本包括软硬件、人力成本等。不过随着尚未连接的国家和区域越来越少
(这些基本都不符合这个回本要求),SWIFT后来也决定自己补贴来开发新的国家
(网络效应利好整体)。SWIFT II则测试更加去中心化通信,则任何信息都可以国家和国家之间点对点发送,而不必必须经过某个交换中心。1990年39家银行正式升级到SWIFT II系统,新系统支持每天信息量从25万提升到130-150万,传输速达到9.6Kbit/秒,还可以直接传递大文件,不过1991年新系统宕机了几个小时。2002年,基于TCP/IP网络,SWIFT正式推出了SWIFTNet,到2003年其拥有活跃用户7527个,分布于200多个国家,每年交换20亿条信息。SWIFT将技术开发外包给四个合作伙伴,提供IP-VPN服务,并且提供一个单独的安全层。
传统SWIFT核心参与者是欧洲银行,美国跨国银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,SWIFT成立11年后,Robert Moore成为第一任来自美国的SWIFT董事长。1987年,SWIFT开始接受中介、交易所、中央存款机构、清结算机构加入。1998年,SWIFT进一步拓展到大公司财务部门。总结SWIFT过去35年成长历史
(本书出版于2014年),SWIFT的客户从0提升到1.1万,其中技术升级、标准升级、门槛降低是三大关键要素,最终形成了庞大的网络效应,成为行业垄断。
1970年发展初期,SWIFT曾经被欧洲运营商PTT卡脖子,后者将其视为竞争对手
(替代telex),决定限制SWIFT的流量。SWIFT起诉PTT,后来打赢了官司。然而,进入1990年,SWIFT自己成为了行业垄断玩家,其在跨境支付领域是唯一通信服务提供商。SWIFT的发展路径和Visa有点可比性,后者刚成立时候是非营利的会员组织
(此后变成了必须经过的环节),而Visa则需要自己培养客户和用户的接受度。SWIFT更多和银行存款部分有关系,而Visa更多和信用卡部门有关系。Visa此后选择独立发展路线,撇清了和原有成员
(股东)的关系,成为独立发展公司。SWIFT则保持了原有的组织特点,和股东们关系未变。
成为垄断标准后,也就成为了可以用来对付他人的武器。1990年后,SWIFT开始加入反恐、跟踪洗钱等非法行为的讨论,相关监管部门多次表示SWIFT应该配合相关调查,但是SWIFT表示拒绝,且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去直接找银行,而不是找一个通信服务提供商。2001年911事件后,美国政府要求SWIFT配合调查,开始SWIFT仍然表示拒绝,但美国财政部发出传票
(subpoeanas,接收方必须无条件配合),SWIFT不得不接受,提供了相关数据
(在严格限制保护隐私前提下)。2007年,SWIFT提出三条数据隐私保护方案:1.追求SWIFT美国业务安全港状态
(safe harbor);2.增加客户条约透明度;3.开发技术替代方案,比如数据分为欧洲内部,和跨洲传输两部分。SWIFT另外一个敏感事件是剔除成员国伊朗,2012年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,如果SWIFT继续给伊朗金融机构提供服务,将制裁SWIFT。最终在欧盟委员会介入下,SWIFT剔除了特定名单内的伊朗金融机构,manbetx万博官方SWIFT CEO提到这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的,其说全球化组织开始灭绝了
(意思是全球化趋势结束了,还挺前瞻),SWIFT已经变成了政治工具。2023年,俄罗斯被禁止使用SWIFT。